上圖為一電子業自動化生產線之圖示
電子業向來依賴中國大陸低廉的優質人力製造許多優良的產品,但隨著中國工資不斷上漲,電子業的製造優勢不再,尤其代工業的毛利率更低,如果不實施有效對策則將使公司面臨極大的經營危機。
企業獲利來至於售價扣除成本,以往工資佔成本的比例或許不高,但未來可以預見的是用人薪資將以每年以15%~20%的上漲趨勢不斷成長,而降低成本的呼聲及解決方案不斷出現,例如遷廠、管理合理化、自動化、外包等等方法,而其中以自動化則為最明顯及直接的手段,但電子業如何在短期間大幅改善自動化率?我們可以看得到電子製造業的邏輯一向排除自動化系統,所以電子業於瞭解自動化領域的人才相對稀少,更不用講有好的自動化規劃、製作人才,所以便開始向傳統的製造業自動化廠商招手,也開始著手製作一些自動化系統,不過通常存在溝通與效率的問題,很難快速大量的導入自動化系統。
瞭解完上述問題後,該如何作?基本上成功的自動化系統來自於好的規劃及正確的執行,首先應該由規劃上著手,因為只有真的有進行製造的客戶才能提出需求,所以應該要先問下列幾個問題?並由這四個主軸發展出適合各家公司的自動化系統。
1. 產品生命週期有多長?
2. 產品特性是否利於自動化?
3. 製造流程是否明確?
4. 所需自動化資源及時間?
產品生命週期:
電子業的產業特性上屬於產品生命週期短且產量大的產業,當然整個電子也的分工非常纖細,有些零組件的產品生命週期則也蠻長壽的,這將使得導入自動化的回收年限計算方法不同,當然最後於選擇自動化方案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。
產品特性:
產品上如果已經標準化或是簡易化則很容易進行自動化,如果沒有則將投入過多的成本於自動化上,所以應該先行檢視產品,必要時先進行產品改善,不然導入自動化將是一場災難。
製造流程:
產品的製造流程上是否可以自動化?這部分必須考量品質,因為不是所有的工作可以用人來取代,例如產品的碰刮傷就不容易利用自動化系統檢出,還不如用人工檢查比較容易,另外流程中的自動化率越高則彈性越小,意思是自動化有產能的上限,但如果都是用人工的話則有很大彈性,另外如果對自動化率依賴程度高時則必須要有備案措施。
自動化資源及時間
最常見的爭議問題是要導入專案機或是機械人系統?如果上述三個問題都已經有明確的方針那這個問題就相對簡單多了,如果一個產品生命週期為4~6年,那導入專用機約2年回收,可以有2年的技術利潤可以取得,而等到產品結束後再購買新的專用機即可,但將後續產品納入考量的範圍後,決策可能就會不同了,而如果每個組裝的產品只有1~2年,就應該朝機械人系統,因為一旦產品結束後那專用機可就要丟了,可是機械人系統則可重複利用於下個產品,所以只要將這四個問題好好仔細的思考後,便清楚勾勒出屬於自己的電子業自動化發展藍圖。